跨越語言隔閡,點亮世界的光—專訪月琴師林宗範

文|Stella Tsai、圖片提供|風中燈牽亡歌團提供、攝影|朱上均、劉千鈺

熟悉的恆春古調〈思想起〉響起,投影幕映演著台灣影像,

香亭(歌棚)靜靜地矗立舞台下方,濃濃的地方聲響、影像與台灣氛圍,

瀰漫在一萬公里之外,2024年七月的法國巴黎空氣裡。


土地長出來的,要在土地上演

台南後壁起家,月琴師林宗範自小就在家鄉的庄頭跟著看牽亡歌,直到高中才正式拜師學藝,後來成立「風中燈牽亡歌團」,一邊服務地方委託的殯葬儀式,一邊也舉辦各式工作坊,讓更多人認識這項逐漸式微的傳統民俗文化。結合民間文學、身段動作、閩南語(河洛話)的唸歌、小戲與雜技,牽亡歌可以說是民俗藝術的集大成,既是民間陣頭表演,也是民間舉行喪葬時,撫慰家屬、安送往生者上路的儀式型表演,兼具藝術與科儀,是台灣重要的文化瑰寶。

因應巴黎奧運的舉辦,巴黎文化奧運台灣館規劃了一系列充滿台味的表演節目,讓世界透過接力賽式的台灣演出,感受土地的魅力。受邀的風中燈牽亡歌團,特別為了這三天的演出,將這齣生長與滋養自台灣土地的牽亡歌,原汁原味搬至地球另一端。而傳統近兩小時的牽亡歌演出,因應節目規劃,擷取精華濃縮成三十分鐘;也延續土地長出來的傳統,從舞台搬移至地面,拉近與觀眾、與土地的距離。



故事自《過路關》演起,將先民自唐山渡海、穿越黑水溝抵達台灣的歷史,結合牽亡歌中「拖船渡地府揚州江」的橋段,林宗範飾演的紅頭法師拉著紙船,演繹拖船儀式。下半段《遊花園》則以法師整理元辰宮本命花的民間信仰為本,小旦、尪姨、老婆齊舞,樂師伴奏,描述先民抵達台灣、落地生根的過程。如同花朵經四季走完一生,週而復始;死亡也不是人的結束,而是下一趟旅程的開始。林宗範說:「不管是慶祝神明生日的陣頭,還是民間舉辦喪事的科儀,牽亡歌的本意都是祈求好的結果。祝福家族後代出好花,百花齊放。」


為傳統文化找到下一個百年

儘管有加入翻譯與英文電子節目單,但觀眾多半選擇直接觀看、感受,演後才閱讀,林宗範也驚喜地觀察到,外國觀眾對文化的包容力極大,不帶任何成見地將牽亡歌視為藝術來欣賞。因而在第一天演出後,他們決定將「灑古紙」的環節加入觀眾互動。


古紙在過去為「過路費」,傳統儀式中,法師邊灑古紙、邊說好話,喪家則跟在後頭協助撿拾,最後一起燒給神明。而在台灣館現場,隨著表演者灑出古紙、翻譯解釋古紙的祝福之意,現場觀眾頓時一湧而上撿成一團,並跟著引導大喊「有哦!(台語:ū-ooh)」濃濃的台灣感,讓許多旅居法國的台灣人忍不住落下思鄉的淚水。



林宗範憶起隔壁巴西館的表演者來看演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看不懂,但應該是跟家庭/家人有關的表演。」超越語言和文化的共鳴令他印象深刻,也在這趟演出後放下許多心中的成見。「過去做牽亡歌時,我對傳統文化有強烈的執著,直到這次演完視野大開,才發現外國人對文化的包容心很大,不管是婚喪喜慶,都是以欣賞、尊重的心態在看待,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他笑說過去很抗拒表演團隊拿牽亡歌做跨界,速成的學習往往 只學到「形」,缺乏「精神」的轉譯。然而現在的他已經改觀,「每個文化都代表了某個年代的藝術、音樂、語言,而不管傳統或流行文化,都有自己的潮起潮落。是時候為牽亡歌文化找到下一個百年了。」不管是把傳統元素轉成舞台藝術、表演、肢體藝術,只要能讓更多人知道,讓牽亡歌的文化流傳下去,他就願意敞開心胸試試看。


如今的林宗範依舊是月琴與牽亡歌同步發展,並已多次舉辦牽亡歌工作坊,傳達牽亡歌的文化,從唱、跳、唸、身段,到牽亡歌要傳達的意涵、與對待死亡的態度與想像,甚至是發洩情緒、釋放悲傷的方式,這之中包含了大量古老的智慧、語言、文字與民間文學,都是他希望能持續流傳下去的珍貴文化。透過這趟跨國交流,也再次加深他持續投入的決心。



Q——Stella Tsai

A——林宗範


Q:參與文化奧運演出,收到最難忘的回應是什麼?


A:有聽到外國人很驚訝表示,想不到台灣人面對死亡,居然是唱唱跳跳、還有點歡樂。 而且他們都很認真撿古紙回去作紀念,也很認真跟著喊「ū-ooh」!另外我們特別請了戲曲之神「田都元帥」一起前往巴黎,在機場做了100份香火袋要跟觀眾交流,說一句祝福的話就送給對方,結果一下子就被搶光,完全不夠發。

Q:雖然牽亡歌是因死亡而唱,投入這麼多年來,牽亡歌帶給老師的光又是什麼?

A:以前牽亡歌不太被重視,常常被說是「牽亡歌仔」或「那個搖屁股的」等等輕視的台語形容,時不時就會收到各方人士的指教。 但隨著投入越久,加上這次受邀來法國演出,我感覺牽亡歌的定位越來越明確,已經是受人重視的民俗藝術,核心價值也獲得更多認同,我漸漸感覺到自己是在做對的事、走在對的路上,這就是我的光。

Q:風中燈團員首登國際舞台,行前是否特別為團員做了心理建設?

A:牽亡歌一般都是在辦喪事做,只有家屬參加;但到巴黎是表演給大眾看,人很多,動作跟唸唱都要很到位,我怕團員不習慣,出國前從第二場排練開始開放一般民眾觀看,克服團員的緊張,做好被眾人觀看的心理建設。到巴黎後,第一場演出也有不少狀況,我跟團員說,我們做牽亡歌幾十年,老是被看嘸,今天好不容易到法國了,就歡歡喜喜的演,好好享受這個舞台就好!

Profile

林宗範 Lin Zong Fan

國中開始接觸月琴,從事牽亡歌十餘年的林宗範,自創立「風中燈牽亡歌團」以來推廣牽亡歌不遺餘力,也期盼這生死的儀式,能讓更多人看見,並理解其意義。同時他也是製琴師,他的後壁林宗範月琴工作室,以堅持使用台灣木料打造的月琴為主。

  • # hence,雜誌
read mor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