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的節氣料理】大暑吃毛豆漿冷麵、綠竹筍、芋梗

文字、攝影|毛奇、編輯|Cheer Lin 、核稿|Josh Peng

時間到了大暑,是真正過了一年的一半。炙熱的白天,時有颱風雷雨,或下午時分的劇烈對流雨。這種天氣裡該吃什麼好呢?


#必然是綠竹筍


綠竹筍是台灣的驕傲,許多地方或許都有筍,沒有一個地方的夏天的筍子如此生津、優美、細緻。6 月下旬開始,到 7 月,是綠竹筍最好吃的季節。以台北來說,我自己最喜愛的筍,是觀音山一帶生長的綠竹筍,此地從清朝開始就有人種筍。然而,筍要好吃,在於不能老,筍,竟然是一種特別需要關懷「熟度」的食材了。




筍要好吃,幾乎跟時間與日光水份在賽跑,首先要欺騙似的,筍農天亮時分去挖筍,選擇還沒被太陽曬綠末端的筍。如果有幸早起,趁早買了帶土的嫩筍回家料理可以,若不是早起買菜鳥兒,那儘量選泡在大桶冰水裡的綠竹筍,或許價格會略貴,但值得。

6 月下旬以來,我已默默吃了好幾回綠竹筍了。第一次是在台中大坑,文平嫂的廚房,文平嫂可不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長輩料理網紅,她其實是名勝一時的亞哥花園的董娘,大坑在地食材她在行。她煮筍走一個大氣風格,一鍋大塊煮湯,一大鉢刨成筍絲用悶的炊熟,不加一滴水。只要筍夠鮮,能夠指甲掐出水份一樣,就足夠鮮美。又有一回,在自然酒小酒館,吃到爐烤綠竹筍,刨上了帕瑪森乳酪,清甜帶精緻的鮮,也很好。

今年我做綠竹筍走一個「大道至簡」的風格,鮮筍買回家,趕緊去殼,手切成絲,鍋中下橄欖油,小火至中火慢慢地把筍絲炒熟,要忍住別加水——真的受不了,可以來個一兩匙高湯,讓筍絲別黏鍋即可。這樣炒出來的筍絲條,雖然模樣簡單,味道卻很好,吃起來讓人欲罷不能,真是時令的恩惠呀。炒好的筍絲沒吃完,拿去炊飯、煮湯,都很美好,但好吃的筍絲通常沒辦法留到另作他用。


#毛豆漿擔擔冷蕎麥麵


天氣炎熱很容易沒有胃口,來試點清涼的冷麵吧。

靈感是來自毛豆冷湯與日式豆乳擔擔麵的結合。

擔擔麵是源自四川自貢的小吃麵點,日本人加以轉化後,口味變得不辣,但豆漿、芝麻等元素讓口味變得香醇。做起來也不困難。

我選用蕎麥麵,普通的素麵、細麵,都可以;麵煮好不要煮得太軟,即可撈起,在冷水中抓涼抓去表面滑滑澱粉,然後放到加了冰塊的冷水中備用。無糖豆漿加熟毛豆、雞高湯打勻,用鹽巴微微調味,即是好喝的毛豆冷湯——講究的話可以過篩,但我喜歡保留一點毛豆口感!



依序把蕎麥麵、日式肉燥、蔥白放到冰涼的毛豆冷湯中,就是可以咻咻咻快樂吸食的毛豆湯冷麵啦。日式肉燥的特點是,選用細絞肉,要炒到肉末偏乾,以味噌、糖來做主要的調味。放在冷麵麵條上,味噌的味道融到毛豆湯裡非常美味。


#燒芋梗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習慣買菜的市場離陽明山不大遠的緣故,市場常常有販售「芋梗」。這是芋頭的莖連著還沒長大的小芋頭的蔬菜食材,吃的樂趣在於芋梗海綿空心一樣的莖吸飽湯汁,以及還沒長大小芋頭燒入味的糯感。

士林北投這區有很傳統的燒法,是加麴米醬去燒,燒起來效果我覺得跟淺色米味噌效果很相近。但我既然已經在肉末用上味噌,就換個調味,用飛魚乾。

在蘭嶼,芋頭是重要的食物,也盛產各式魚乾,這差不多是我童年造訪蘭嶼食物的主要印象。這兩者放在一起燒滋味是很好的,讓帶著太陽與煙燻味道的飛魚,當成主要的調味。

鍋中先油炒芋梗、切塊的小芋頭,加點蒜頭,這個階段要有耐心,讓油溫作用。再加入水與用手撕塊的飛魚乾,鹽巴調味,慢慢煮熟、煮透收汁,就是有點原始的一道時令蔬菜啦。

芋梗料理的不風行,是因為如果沒有把莖葉處理好,時間或油溫若不夠燒透,很容易吃了嘴巴喉嚨刺刺的。人們會吃芋梗,大多是因為愛物惜物,疏苗得來的食材,屬於有點挑戰性的料理。當這種情況發生,第一個是別吃了,第二個是喝點溫水,或許再喝點毛豆冷湯,等待刺激的時刻消退。請大家料理時多多注意。


菜市場的芋梗們,吃的時候要把莖外面那層綠皮撕掉,再來煮。


南方澳販售的飛魚乾,結實優美,香香的類似柴魚的氣味。

飛魚乾燒芋頭梗,香香的。

  • # hence,雜誌
飲食作家 毛奇

台灣人類學訓練,義大利慢食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cienze Gastronomiche)食物文化行銷與溝通碩士。食物研究者,住在台北淺山;除了撰寫專欄與報導寫作、從事料理設計外,也長期經營「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社群,曾出版《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年初推出了新書《足夠好的日常—毛奇的365日提案》,與讀者們一起過著日日生活,找到屬於自己、剛剛好的生活方式。

從今年3月起,毛奇也開始在這裡,分享每月的節氣料理,從當令食材中,感受四季遞嬗與生活中的風土滋味。

FB: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毛奇個人照:攝影|Kris Kang)

read mor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