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深澤直人都曾來拜訪!台北最迷人的閱讀風景—boven雜誌圖書館十周年,與積木文化聯手出版新書

文字、攝影|彭永翔、圖片提供|積木文化《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恆隆行

在這樣一個資訊過載、網路訊息隨時可得的年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雜誌?而在台北東區,居然還有一間以雜誌閱讀為主的「boven雜誌圖書館」,靜靜地陪伴著需要各種靈感的創意人們,走過了第一個十年。

被英國 MONOCLE 雜誌選為「台北十大魅力景點」之一、入選設計媒體《Shopping Design》Taiwan Design「BEST 100」獎項的「boven雜誌圖書館」,一直是台北最迷人的閱讀風景,設計大師佐藤卓、深澤直人,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都曾經來到這裡,分享著如果在他們的城市中,能有這樣的空間多好?

在boven 成立十周年之際,與積木文化合作推出《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 雜誌圖書館開店創意學》一書,揭開boven的創立過程與經營之道。書中,最近甫以《本日公休》於東京國際影展獲得「黑澤明獎」的電影導演、也是boven創意總監傅天余,透過提問,與創辦人周筵川展開五場對談。從「boven是如何辦到?」、「為什麼想創辦這樣一個地方?」、「持續十年做同一件事的能量從何而來?」開展,與讀者一起走入這份看似極為浪漫的事業背後,其實是積累了無數的實戰經驗,也希望讓依然疑惑人生未來的你,從中看見光、從中獲得力量。

《hence,》也特別邀請boven雜誌圖書館的創辦人周筵川推薦三本他心之所愛的雜誌,來到boven,千萬別錯過這幾本雜誌啊!


boven雜誌圖書館今年10歲了,與積木文化共同出版新書《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分享boven的創立過程與經營之道。封面插畫更特別邀請到日本插畫家YUNOSUKE設計,去年他也曾在boven舉辦個展。(圖片提供|積木文化)


「我是固執的金牛座,年輕時在思考未來要做什麼工作、成為什麼樣的人時,我選擇了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希望能為他人的生活帶來幫助。比起依循世界觀去追逐成功或財富,我更想要從事的是能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可以靠自身的能力親自去完成的事。不依賴他人設定好的標準或是系統,想要創造一些過去不存在,但我認為有必要存在的事物。」

——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 周筵川(阿川)

做一件與主流價值背道而馳的事,從來都不容易。而且周筵川一做還做了十年。


務實的他,當初創業其實依憑的不僅是對雜誌的熱愛,還有一步步的市場測試、調整與實踐。從淘兒唱片副店長、雜誌瘋工作,到成立「boven雜誌圖書館」(後簡稱boven),他在決定創業前,先於當時東區的連鎖租書店白鹿洞進行了「最低風險的實驗」,測試商業模式可行性。最初先從提供四十至五十本雜誌開始,不到一年,每個月雜誌租借數量就成長到數百本;其中也嘗試不同方案的收費價格,從市場機制的回饋設定定價策略,探索讀者喜好。花費五年時間確認可行,才開始著手成立boven。

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圖片提供|積木文化)

如今收藏超過5萬本雜誌,宛如雜誌寶庫的boven,早已是許多導演、造型師、攝影師、髮型設計師等創意人的靈感據點。潛入地下一樓的boven雜誌圖書館,脫下球鞋換上拖鞋,或靠在書桌前、或深陷於澎軟的皮革沙發上,彷如回家般的舒適。在這裡,知名雜誌如《Casa Brutus》、《Popeye》、《MONOCLE》、《VOGUE》是必備,而且許多已難以找到的珍貴過刊,也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

❝boven為何叫boven?❞

boven在荷蘭文中是向上的意思,當時阿川希望以這提醒自己,在谷底的人生可以不斷地向上發展。

潛入地下一樓,有著如家一般舒適感的boven雜誌圖書館,邀請大家選一本喜歡的雜誌,放鬆地閱讀。圖片提供|積木文化《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

在揣問媒體是否已死的年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雜誌?

然而在資訊仿若隨手可得、書店中雜誌陳列區越變越小的當下,閱讀雜誌的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雜誌有一個特色,沒看過就是新的。比如時尚或是設計,雜誌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尤其是外文雜誌,保留了許多精彩設計,雖然一般會覺得雜誌有時效性,好像會過期,但它其實永遠有參考的價值。」既是電影導演也是boven雜誌圖書館的創意總監傅天余笑著說,就像是現在韓團New Jeans帶起的Y2K風潮,其實根本就是20多年前千禧世代的潮流再回歸,我們永遠能從過去的雜誌封面、版面設計、攝影畫面中,召喚靈感,雜誌永遠不會過氣。


本書作者,既是電影導演也是boven創意總監的傅天余(圖左),在新書發表會時,分享這一路來她對boven的觀察。對她來說,boven就像是創意人的靈感據點,而每個城市都需要這樣的一個空間。圖片提供|積木文化《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

又像她自己,自從多年前第一次來到boven與設計師朋友討論海報設計後,就再也不曾離開,開始在這寫劇本、找拍攝資料,後來更因太愛這裡,成為這裡的創意總監。

對她來說,每個城市都需要這樣一個打造靈感的場所,像是曾經的24小時誠品敦南店、曾經頂尖音樂人聚集的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與人、與雜誌、與世界相遇對話,進而形塑了自己的創意與生活風格,城市也有了個性與生命。

「我很希望大家看閱讀就像看電影一樣,不用這麼沈重,樂趣是最重要的。我們活著最重要的,不就是有滋有味有樂趣嗎?」每本雜誌都像是一扇窗,雖然不一定有機會親身經歷報導中的所有內容,但身為讀者的我們,可以藉由閱讀,看見更多活著的可能性、活著的樣貌,帶給生活更多的想像,對傅天余來說,雜誌永遠不會從她的生活中消失。

boven雜誌圖書館入口。(圖片提供|積木文化《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

十年一路,如何一直走下去?


十年來,boven雜誌圖書館除了提供雜誌閱讀及租借,也不斷地拓展各種可能。

從舉辦日本90年代最棒的文化潮流雜誌Studio Voice展覽、與企業合作的「mini boven」的B2B專屬服務、至與各品牌跨界合作的Pop-up Store。2022年間更進駐StableNice BLDG成立boven雜誌圖書館台南館。

這幾年boven也持續的與不同品牌合作,空間也從boven雜誌圖書館向上延伸到1樓的boven Cafe。還記得嗎?去年恆隆行的會員活動「光織島」,也邀請大家到boven來上微醺書法課,一邊寫書法一遍品清酒。(圖片提供|恆隆行)

一路以來boven看似穩定成長,但如同所有的創業人一樣,過程中不總是繁花盛放,也有踽踽前行的時刻。這條長長的路,周筵川是如何始終保有初心,一直走下去呢?

那天再到店中碰到阿川時,他緩緩笑著說,很多人分不清楚「痛苦」跟「辛苦」。

對他而言,這一路以來雖然辛苦卻不痛苦。因為從零開始做一件無人做過的事,過程必然辛苦。但若是在做喜歡的事,如果會覺得痛苦,其實是提醒著我們,可能需要換個作法,甚至意識到不適合自己而適時放棄也是選項。

「最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有興趣且想要做的事,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如他在書中所提,願我們,都能活得像一本雜誌。

為森空間打造的mini boven。(圖片提供|積木文化《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

Recommend|阿川推薦——這些雜誌就算現在讀,還是依然好看!

有些雜誌就算是過刊了,但其中的專題企劃、攝影美學、版面設計依然還是帶給我們滿滿靈感與新觀點!《hence,》特別邀請boven雜誌圖書館的創辦人阿川(周筵川)推薦三本他心之所愛的雜誌,與我們跳脫既有的生活框架,看見生活的另一種風景!

日本經典文化雜誌—《Studio Voice》

「《Studio Voice》可說是80、90年代在創意及娛樂產業很重要的一本刊物。從主題企劃、版面設計,都不會覺得過時,現在來看都還是非常好看!」阿川特別介紹的第309期專題「Whole Earth Catalog 2001 in Japan」 是以《全球型錄》(Whole Earth Catalog)為概念的企劃,從生態學、探索自我的新世代旅行、大麻的另類文化、到攝影出版社A-Z介紹攝影新銳、大師作品,創造出屬於2001年日本的全球型錄。

談到《全球型錄》,或許你會有些陌生,但這本由Stewart Brand創立於1968年的刊物,強調開源、使用者供應內容的刊物,曾被蘋果之父賈伯斯(Steve Jobs)譽為是「平裝版的Google」,因為所有的內容都源自於讀者分享。過去《大誌》的總編輯李取中,也曾談過《全球型錄》這本刊物,對於美國的雜誌文化及生態影響深遠。如今雜誌雖已停刊,但在創刊55週年的2023年,雜誌愛好者還成立了Whole Earth Index,將過去紙本刊物的內容數位化,還可免費下載!


「這次特別推薦這一期,是我覺得《STUDIO VOICE》本身就是一本經典雜誌,然後又再去討論曾經影響過雜誌生態的很重要的《全球型錄》,我覺得非常值得玩味」。

可能只有在boven才看得到的丹麥設計雜誌—《Ark Journal》

「我當時發現台灣有進口這本雜誌時,有種驚為天人的感覺,因為其實如果是像decoration、或室內空間設計的雜誌,都會比較商業一點,然後會有很多產品的廣告啊。但我覺得他們攝影的調性很一致,就算是要推薦或置入商品,也做得非常漂亮。」這本半年一刊的丹麥設計雜誌,內容包含了設計師專訪、Case Study以及居家空間的訪談,版面設計極簡,但藉由文案的排列,創造出舒適的閱讀感。阿川說,因為台灣進貨量少,所以一般書店通路其實看不太到,只有到boven才能發現它們的歷期身影。就連NOMA之前到京都快閃開店的特刊《NOMA IN KYOTO》 ,也是邀請這個編輯團隊設計製作。相當適合對於室內空間設計、攝影有興趣的讀者們一起來看看!

以「家族旅行」的角度企劃的旅遊雜誌—《Endless》

「這本德國雜誌《Endless》,以『家族旅行』的角度企劃這本雜誌,當時是很開創性的!」由德國設計團隊The Gaabs所編輯設計的雜誌,期望能純粹的呈現出在地文化與深入觀察,每期以一個區域為主,都是自身與朋友的真實旅程。第一期是以印尼及曼谷為主、第二期則是加州,兩期雜誌出刊時間相隔約1-2年,至今也只出了兩期。除了獨特的企劃觀點外,對阿川來說,這本雜誌出刊週期已與書差不多,卻選擇以雜誌形式出刊,是很有趣的選擇。「可能團隊覺得以雜誌的大開本形式出版,更能呈現圖像的魅力吧!」

如果到台南,一起來聽聽boven雜誌圖書館的故事吧!

時間:4.12 (六)14:00-16:00

地點:boven台南館

講者:邱承漢(參捌地方生活、銀座聚場創辦人)、傅天余、周筵川

  • # hence,雜誌
read mor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