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臺中市立美術館 , 希望能融合Tate Modern與豊島美術館的特質!」—專訪中美館館長賴依欣

文字|彭永翔 、攝影|林家賢、 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Josh Peng

預計於2025年底開幕,由建築大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事務所)所設計的臺中綠美圖, 可說是2025年臺中最重要的文化大事。而位於其中的臺中市立美術館,如何在美術館的戰國時代中找到清晰定位? 館長賴依欣與我們分享她心中的規畫與期盼,以及美術館之於她的存在意義。

從自由的獨立策展人、踏入公務體制內擔任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到前往臺中赴任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一路上一直很純粹地面對藝術,始終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藝術,讓藝術浸入生活中的各種縫隙。

2019年接任嘉美館館長時,她與團隊藉由清楚的美術館定位、細膩的展覽規劃、各種創意的溝通手法,如與Giloo紀實影音合作線上影展、邀請在地居民擔任寶藏導覽員分享自身與嘉美館展品間的故事,拓展美術館的受眾,如今的嘉美館已然成為嘉義的文化地標。

但其實賴依欣也不是從小就愛藝術,「可能小時候,對藝術不太有興趣,所以腦海裡(對美術館)比較沒有什麼深刻印象。」說著說著她自己忍不住笑了出來。


由 SANAA 事務所設計的臺中綠美圖,預計將於 2025 年底開幕。


小時候雖然也跟著父母一起旅行,參觀了一些美術館,但留下的印記並不深,真正對藝術開始有感,其實是從在倫敦讀書時開始。「我一直覺得美術館是滿個人的經驗。其實在美術館中,並不一定要看懂某件作品或展覽,這裡給了我一個自由遊走、隨意停留,可以發展自己想法與想像的場域。這種經驗對我們當下來講是很重要的。」對她來說,美術館是自由、開放、探索的。在社會及教育系統中,常常定義何謂對錯,但在美術館晃遊的旅程中,可以拋開僵固框架,每件作品都只是一個觸發點,觸發著我們感受、想像、思考,發現其實這世界上也有創作者與你煩惱著共同的困惑、詰問著共同的質疑,因而那樣的你其實從不孤單。剝開藝術高尚華麗的外衣,其實內裡僅是樸實無華地等待你去感受它、映照著彼此的鏡像。

有時美術館帶來的體驗,也不全然僅囿於藝術,而是單純讓我們逃離現實、放慢生活節奏的存在。如今,賴依欣依然清晰記得十多年前博士論文口試結束的那一天,為了準備口試已連續幾天沒睡的她,好不容易口試完後不想回家,決定到Tate Modern(泰特現代美術館),不是為了特定展覽,只是單純地想去晃晃,就那樣不知不覺地在展間中放鬆睡著了,那是Tate Modern自在的場域氛圍、包容的公共家具設計,讓人能不自覺地卸下防備,「我覺得很多對美術館的想法,來自於那種自由開放的場館經營狀態」。




意外的路徑,創造預期之外的相遇

那樣的自由,也流動於臺中綠美圖(後簡稱綠美圖) 的建築語言中。


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 事務所)設計的綠美圖(由臺中市立美術館及臺中市立圖書館共構),希望讓美術館不再僅是呈現藝術的聖殿,更成為一座與自我對話、漫遊探索的空間,一間綠意中的美術館。

由三棟建築構成的臺中市立美術館(後簡稱中美館),五間不同挑高的展間散置於各樓層,過往 SANAA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也曾採用類似手法,打破傳統線性的展間動線,彷若晃遊於城市街區中;建築內錯落的穿道高低交錯於美術館與圖書館間,「其實我自己滿喜歡這些連通道及路徑的設計,會讓你在觀展過程中,有意外的岔路。」那可能是走著走著就到了圖書館,或是一瞬間穿越室內外,轉向攀附於建築外的樓梯彷彿懸浮於天際,這些動線的設計如同人生中的小小繞路與探索,雖然時而不免懷疑,但也只有跳脫既有日常才有機會探見柳暗後的繁花風景。


在挑高達27公尺高的美術館大廳展廳,妹島則特別設計了一路盤旋向上的迴旋步道,令人想起建築大師柯比意設計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中那道穿越三層樓延伸至屋頂的斜坡。緩緩攀升似是山中僻靜小徑,突破空間的水平軸線,創造在建築中漫遊 (Promenande)的體驗,每一個轉折都是不同的景色。想像漫步於步道上,窗外是中央公園的一片自然綠意,隨著視角不斷的轉換,亦可停下腳步、或抬頭仰望天際、或居高俯瞰館內來往人流與作品,靜靜地留給自已一些時間。


在賴依欣的腦海中,如此大尺度的空間充滿了各種可能,未來她希望有機會可以定期委託藝術家為中美館現地製作作品,迎接著每一位來訪者。如同 Tate Modern的Turbine hall每年和不同知名藝術家合作,如Louise Bourgeois、艾未未、SUPERFLEX 等,展出具有概念性和藝術張力的作品。

回應臺中的文化與肌理,打開藝術的定義與向度


未來臺中除了將於2025年底開幕的中美館,還有國立臺灣美術館、甫開幕的勤美術館,中美館如何在這樣的美術館戰國時代中,找到定位?

中部美術史自然是未來關注重點。一直以來,位於交通樞紐的臺中,是藝術家們聚集來往的據點。在地豐富的原物料如漆樹、藺草、苧麻,讓臺中成為漆藝、編織工藝的重鎮,交織了多元的創作媒材。日治時期知名的藝術贊助者林獻堂、楊肇嘉、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融合西方畫風與在地鄉土議題的廖繼春等藝術家、以葉火城為主的豐原班,勾勒了臺中多彩的藝術風景。

但除了在地美術史的面向,賴依欣同時也思索著中美館對於「美術」的概念是否要更開放?

位於臺中的東海大學及逢甲大學建築相關系所多年來培育了無數建築人,深深影響臺灣的城市地景,再加上中美館本身是由知名建築團隊SANAA所設計,這些當代強大的創作能量,亦將是美術館策展的養分。此外,設計、工藝、應用藝術等不同領域,能否在當代思維下激盪出跨領域及跨媒材的創作對話,也是賴依欣想持續探索的方向。

對應著SANAA適合當代藝術的挑高展間設計,當代藝術與中部美術史的作品也會並存於館中。「我覺得當代藝術迷人之處,是它直接連結我們的『共感經驗』,那是很跨域且跨語言的。雖然某程度它也帶著創作者的觀點及脈絡,但當你進入到作品中,彷彿走入其生命經驗,去理解創作者如何思考,再對應到自己可以如何去咀嚼或想像這些內容,這是當代藝術非常吸引我的原因。」


才剛結束的「草地上的美術課」,是中美館在正式開幕前的暖身,邀請大家一起到中央公園「玩」藝術!「在台灣大家還是以一個滿神聖觀展的心情在看美術館,對於美術館還是有一個比較既定的想像。」 賴依欣希望能慢慢扭轉這樣的既定印象,藉由公園親近大眾,讓人們先走進來,體驗藝術的有趣。跟著馬戲團隊「創造焦點」藉由雜耍互動想像自己的身體是一座雕塑品,在「純白舍」的引導下,舞動伸展肢體理解視覺藝術的構圖概念,感受藝術其實並不高遠,藝術也可以很好玩。

中美館在2024年底的周六午後舉辦了一整天的「草地上的美術課」,邀請大家一起來玩藝術、看「創造焦點」的馬戲表演!

「 很希望未來的臺中市立美術館 , 能結合Tate Modern與豊島美術館的特質」另一端在線上的賴依欣,在深夜以文字回覆著我們補訪的這一題,還笑問著這樣的想像是否會太貪心。

在她心中的理想美術館,是像Tate Modern具有高度策展專業及創意多元的教育推廣計畫,讓不同族群踏入美術館,也讓藝術向外走進社區。另一方面,又能融合豊島美術館的五感體驗,毋需思考,打開身體的感知,感受水、風、光的無限變化與感動。

面對正式開館還有近一年的時間,總是在前往美術館路上的賴依欣,只是想把對於藝術的觸動、藝術的自由,傳遞給未來的每一位來訪者,依然是那位十年前,帶著編輯遍訪臺南走透透時的她。這樣的她,就算貪心又何妨。

跟著賴依欣逛臺中老西區


臺中的「流動感」或許就是其魅力所在。可能也是我自己工作的關係,一直都是一種「在路上」的狀態。這種動態的感受,非常不同於過去十幾年間居住的台南和嘉義兩座城市。


在臺中,我其實滿喜歡西區靠儒考棚這一帶,這裡有一些有趣的、老老的店,附近也有一些古蹟再重建,像是臺灣府儒考棚在清領時代是人們赴京趕考的重要考場,如今變身為臺中的設計基地、風格空間,但在建築內部依然保留著清代建築結構, 有空可以到這附近走走。

Profile

賴依欣

現職為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長期致力於當代藝術策展、視覺文化研究、藝術教育推廣與藝術文化展演等領域。擔任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時(2019-2023),藉由清楚的品牌定位、主題性的展覽規劃,讓嘉美館成為嘉義重要的文化地標。臺中綠美圖預計將於2025年底開幕。

  • # hence,雜誌
  • # 人物訪談
  • # 商家介紹
  • # 藝文美學
  • # 文化探索
  • # 旅遊觀光
read mor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