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怡安的食器棚】秋日蚵粥與那些小皿們
文字、攝影|盧怡安、編輯|Josh Peng
還不夠涼的秋日,但想吃一碗溫粥當早餐。
其實好像應該可以理直氣壯的,吃一碗綜合鹹粥。綜合鹹粥彷彿吃得出一個人的身世,紅蔥頭、蝦米、香菇,配不怎麼麋軟的粥,啊,這很台式。加了一點虱目魚、鱸魚的話,南部的風味很足。不放海鮮放肉末的話,啊,這很艋舺。三重的話,當然是香菇肉粥。開口寬、重心低的扁碗前面,還要放一排炸物。炸紅燒肉不吃嗎?炸蚵仔不吃嗎?炸蝦仁也要一起啊。
今日微雨,比較想要清爽鮮美的一碗。炸蚵仔、炸紅燒肉、炸蝦仁配粥的經典組合,先放一邊。想要抓住一個中秋的尾巴,吃一碗季末的筍,和加了蚵仔的筍蚵粥,配許多清淡雅緻的小配料。
冰箱隨便翻翻,想配著吃的有蔥末、榨菜絲,以及前日打開後苦無機會消化的麻油辣腐乳。
都塞在碗裡就不有趣了,想要個別品嚐,再混在一起吃吃看,有什麼樣交錯的風味差異。用六角形的小杯,一品、一品的裝好來時,哇,簡單一個滾水燒來不怎樣需要久熬的早晨便利蚵粥,跟這幾品擺在一起,突然有種豪華慎重起來的氣氛。
帶起這樣氣氛的,正是那幾只小皿(或小杯)們。
左圖:秋日想吃溫蚵粥,把配料放進小杯裡再端上來,突然氣氛變得豪華了。右圖:一次一點,把配料放在小皿或小杯裡盛來,感覺特別珍重好吃。
有一回去鎌倉回來,帶了金鍔餅。把紅豆餡外面沾上薄薄的粉,煎或烤過,大享薄皮濃豆餡的滋味,是我這個紅豆人喜歡的滋味。但一打開,微焦帶霜狀般的外皮,小孩們斜眼睨了一圈,決定不吃跑走。怎麼了?這沒有發霉啦吼。
哼,不吃我一個人吃。雖是這樣說,仍然仔細切成好入口的一片一片,配小叉,放在日幣五百塊一個的平凡小皿裡面,一皿一皿,用老木盤裝了重新端上桌來。
嗯?怎麼小孩們全又圍過來了?
「看起來很可愛啊。」剛剛露出嫌棄眼神的小孩,厚著臉皮說。
這就是小皿的魅力。
別人送的整盒柿餅,放在餐桌上一直沒人動,切成小口放在小皿上,馬上就銷完了
其實向田邦子(曾得過直木賞的日本作家,主要以寫家庭劇劇本著稱)也說過啊,關於小皿的魔力。正確的說,是向田邦子的媽媽,當做家訓一樣的傳授,不管下酒菜做得再怎麼多,都不可以一次拿到桌上。用小皿(或小杯)一次一點(當然最好有很多種),然後配著飲品,就容易讓人覺得很有興味。一鍋都端上來,反而不想吃了。
蚵粥可以盡可能的大碗,澎湃,不過小菜要一次一點,用小杯裝來,是秋日的雅興。
還算肥的蚵仔,先配筍粥,大口扒幾口。然後加入一點點蔥在湯匙上,哦,柔和的甜味裡有一點青嗆的味道了。然後是鹹滋滋的榨菜絲,但配蚵仔漸消的白粥吃,很剛好。碗底剩的粥不多時,把麻油豆腐乳攪進去,帶來鹹辣味,簌簌喝上幾口,然後小杯裡的蔥花全下了,蔥香麻香混融。最後還有剩一點榨菜絲嗎?放進喀滋喀滋脆脆的口感,把早餐粥的尾聲,全收在鹹鮮脆的這一口。
小皿(怎麼聽起來很像一個人)與我,還有許多不同的故事,輪到下次再慢慢跟大家說。
準備許多不同的小皿,不見得要成套,能讓家庭日常風景稍稍變得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