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犬之島》用細緻的毛小孩故事預言了疫情與族群恐懼?

文字|張硯拓、編輯|Mimy Chan、劇照|二十世紀影業

2018 年,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推出停格動畫(stop-motion)電影《犬之島》(Isle of Dogs),成為那一年許多影迷心中的亮點。這部野心龐大、耗費極多人力、視覺繽紛討喜的電影,不只是魏斯.安德森繼《超級狐狸先生》之後再一次挑戰停格動畫類型,也在場景豐富度、狗狗細緻度,以及真正想談的政治寓言層面,展現出更大格局。


《犬之島》描寫在近未來的虛構日本城市「巨崎市」,爆發了人犬共通的犬流感,市長宣布驅逐市內所有犬隻到堆放垃圾的外島。然而,市長的養子為了救回心愛的護衛犬,自己駕著小飛機飛往垃圾島,在當地一群被流放的狗狗們的幫助下,不但找回愛犬,還回到巨崎市揭發市長誣陷犬族的陰謀,讓人類與狗狗重新一同生活。

要談這部片,不能不先談背後的導演魏斯.安德森。這位可謂是當代美國在「美學風格」上最有辨識度的導演,近 30 年來拍了 12 部長片,除了前述的《超級狐狸先生》和這部《犬之島》是停格動畫,其他都是真人電影。但他的真人電影有著獨特的奇幻質感,透過乾淨淡彩的色調,整齊對稱有如舞台劇的佈景和人物,冷調卻時而逗趣、時而溫馨的對白,及總是在童話般的敘事裡、帶出深沉人心悲歡的劇情,不只多年來磨出了令人著迷的美學魅力,也不斷獲得一線演員支持,每一部新片都像一場全明星陣容的賀歲饗宴。

這樣的他,即使在《犬之島》這樣的停格動畫裡,也能找到星光熠熠的配音陣容,光是女性角色就集結了奧斯卡影后法蘭西絲.麥朵曼、演技神仙蒂妲.史雲頓、演而優則導的新一代名導「鬼塔」葛瑞塔.格薇、如日中天的史嘉蕾.喬韓森、還有大名鼎鼎的小野洋子本人。



但是,這部片真正的明星,是栩栩如生的玩偶狗狗們,與他們背後的無數雙手。簡單解釋一下「停格動畫」:傳統的影片拍攝,是每秒拍下 24 張照片再連續播放,讓人眼感覺看到了跟現實一樣的連續影像;而傳統的「動畫」則是利用這套邏輯,把手繪的「連續分解」動作圖畫以每秒 24 張的速度播放,就造成畫裡的角色「動起來」的錯覺;停格動畫則是上述兩種邏輯的結合——用真實的人偶擺出連續的分解動作,把每一格都拍照下來,如此連續播放,就成了「真偶」動起來的動畫了。

停格動畫的特色,是既能讓不是真人的虛構角色動起來,又能有別於繪畫,得到「真實」的攝影感。在《犬之島》裡,製偶師們製作了超過一千個角色,包括內建金屬骨架、外貼羊駝毛、可以擺出各種擬真動作的橡膠狗狗,及能「換臉」做出各種表情、嘴型以「對嘴」說話的人類——片中的主角之一,是個滿臉雀斑的金髮女孩,她臉上的 297 顆雀斑讓製偶師為了準備75個不同表情,畫了兩萬多個斑點。

這些角色們,被放在小至一張桌子、大至一個房間的各種精美場景裡,打光拍照,營造出「巨崎市」和「垃圾島」兩邊,一邊是賽博龐克大都會,另一邊是末世廢墟的美感。為此,團隊搭建了超過 240 個場景,其中有些——比如巨崎市塞滿 150 棟內部發光的高樓大廈群,只出現在兩三個鏡頭裡,短短幾秒鐘。


又譬如,片中所有的「特效」物件也都盡力追求不用後製、動畫,而是實景拍攝。於是所有的火焰、煙霧、雨滴、「狗咬狗大混戰」的棉絮亂局,乃至各種流體像是玻璃杯裡的飲品、實驗瓶中的藥水、海邊的漩渦與潮汐、角色跌入河裡浮沉的場景,都是實體模型拍攝。






如此製程,讓《犬之島》的片廠裡有將近 50 組人馬同步在製作,每一隻狗狗的眨眼、毛髮飄動,每一個太鼓小童揮棍的手勢,都經過精密計算,分解成 1/24 秒的細微差異,每一次按快門都要先調整場景中所有元素。這樣的工時持續了一年多,其中光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壽司製作戲」,就拍了超過一個月。


片中的人偶/狗偶世界美得像童話(或應該說,美得像一首俳句),但如此繁複的手工,換來了讓每個狗派觀眾都無比熟悉、會心微笑的魅力:那些看著你的眼神,為主人奮不顧身,是動人的守護與忠誠。而這就是《犬之島》——或說是背後的魏斯.安德森追求極致、毫不妥協的美學觀:用不可思議的勞力付出,去完成一部超現實的、把奇幻變實景的電影。


不可諱言,本片擁有令全世界創作停格動畫的藝術家們夢寐以求的、超級奢華的排場吧。




我還記得,2018 年當時在戲院看《犬之島》,不只是對那精緻的美學嘖嘖稱奇,也對於魏斯.安德森招牌的冷面喜劇氣質能如此貼切地融入「狗偶動畫」中,感到莞爾。不過,當年上映後引起了一點爭論,主要是針對片中呈現的「日本文化」,包括人物形象、美學風格以及民俗符碼,都美則美矣,卻好像都只為了「美」而存在,沒有更多的意義深度以及生活感。對於這點,身為對日本文化「熟悉」、但也很難說沒有落入「觀光客視角」的非日本人如我,無法真的多說什麼。

但六年後的現在,再看完《犬之島》一次,我更覺得片中的日本文化元素,確實只是美學上的外殼——當然,這樣的「只取表面」的意圖本身就是被批評之處——這故事真正想談的焦慮以及思考,還是很「美國」的。

《犬之島》的劇情核心,是市長為了驅逐犬族,蓄意製造出病毒,讓狗狗們先是成為「危險病源」的象徵,再利用人們的恐懼感,達成排除異己的目標。所以在這陰謀背後,其實是對他族的歧視、排拒,並藉此塑造自己的政治資本。故事裡還有個倡導族群和諧、成功研發出血清,卻被噤聲、軟禁乃至於暗殺的科學家,而他的助手/女伴就是由小野洋子(約翰.藍儂的遺孀)配音的、名叫「小野洋子」的角色——會不會太直白!

如此說來,貼在這個故事上的關鍵字:族群階級、恐懼異己、威權強人、謠言操作,都直指過去這十多年,美國在政治陣營理念上的分歧與激化——《犬之島》的企劃開始於 2015 年,那正是歐巴馬任期最後、川普的聲勢飆漲,跌破全世界眼鏡的時刻;整個製作期則是川普任期的前半,荒腔走板的言行讓全世界譁然的階段;當電影在 2018 年上映,就像是連影迷心目中只吃雲朵度日的文青導演魏斯.安德森,都忍不住跳出來針砭時事了。



另一個微妙的歷史巧合,則是片中的「犬流感」,亦即某種催化社會大眾的恐懼、令他們喪失公眾道德、露出原始獸性的瘟疫,真實地在上映之後兩年發生了。雖然 COVID-19 疫情和貓貓狗狗或其他動物沒什麼關聯,但這次的大疫讓全世界各種族裔之間、階級之間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處境如何地更加惡化,仍然需要觀察。


因此,六年之後再看《犬之島》,它的「美國性」對我來說更明顯了。它看待社會核心的焦慮,其實一直都在。尤其當初在片中,是人類恐懼和排拒狗狗,以此隱喻美國人對外來移民的拒斥;如今則是獲得一半美國人支持的總統候選人公然說出:「外來移民在吃貓吃狗、吃鄰居的寵物」——寫到這,我都快分不清到底是電影裡的世界更虛構,還是真實才真正荒謬了。

  • # hence,雜誌
author

【影評人暨《釀電影》主編 張硯拓】

曾任金馬獎、香港電影節費比西獎、女性影展、高雄電影節評審。出版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文章散見《大誌》、《BIOS monthly》、《新活水》、《500輯》、《聯合文學》等線上與紙本媒體。有點太過於寵兩隻貓。

FB / Letterboxd:yentuo|IG:yentuochang

【深夜時光電影院】專欄

二〇〇〇年是新舊世紀的交替,也是我剛滿十八歲的一年。當時的世界還未脫離世紀末的狂歡,當年的我也沒有意識到「真正」的人生已經開啟了。那些年遇上的電影,後來一一成為我的心靈寶石,構築我的記憶和價值觀,也和現在的自己對話。在這個專欄裡,我想要一步一部,重訪它們。

read mor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