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拓【深夜時光電影院】:2015 年遇見的《腦筋急轉彎》,它是我會珍惜一輩子的藝術贈禮!
文字|張硯拓、編輯|Mimy Chan、劇照|迪士尼影業、IMBD
就在過去一週,《腦筋急轉彎2》已經成為皮克斯工作室(PIXAR)史上票房最高的作品,也在全球影史動畫片的榜單殺入 Top 5,按照目前的動能,很可能劍指《冰雪奇緣》系列,成為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電影。
這樣的票房成績,說實話,讓我驚訝不已。
這裡的驚訝,不是因為覺得它不夠好,而是正好相反。2015 年的首集《腦筋急轉彎》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皮克斯作品,也肯定在我人生最愛片單的前段班。它不但有完全原創的故事,美妙精巧的創意,情緒飽滿的歷險,還道出了對人心豁達、寬闊的理解。那根本是一部「給大人看」的動畫片。
來到 2024 年,《腦筋急轉彎2》探討的心境又更幽微了,對觀眾理解力的挑戰也更高一階。但它仍然在全世界大賣,成為 2024 年的現象級電影。這代表的是:它不只有闔家觀賞的魅力,還在故事層面、擊中了某個當代普世共通的心結。
那枚心結,我想,就是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正感到茫然與不安吧。
《腦筋急轉彎》系列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世界觀設定。首集的編劇/導演彼特.達柯特把人心裡的眾多「情緒」拆成一個個擬人化的角色,讓他們在「腦內世界」通力合作,操縱著外在人物的一言一行。這些情緒們有時候完美互補,有時候爭相主控,於是外在世界的這個「人」就時而平穩、時而躁怒或是憂鬱。
本系列電影的主角是個叫萊莉的小女孩,在首集《腦筋急轉彎》的她 11 歲,正經歷舉家搬遷、適應新環境的壓力。在這過程裡,她腦中的情緒也從過往代表「喜悅」的樂樂(Joy)主導,轉向被代表「憂傷」的憂憂(Sadness)佔據,甚至一度是代表「憤怒」的怒怒(Anger)在管事。
當年,皮克斯的團隊為這些「情緒」們寫了一趟動人的歷險,讓他們在浪跡天涯、彼此分合的最後,理解到所有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喜中能夠生悲,悲中亦能見喜。可以說,這些情緒角色彼此的尊重和珍視,就是一個孩子在脫離童年、開始長大之際,「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來到《腦筋急轉彎2》,萊莉 13 歲了,家庭與親情不再是她的關注重心,而是最重視的球隊表現、以及上中學入選新隊伍的人際變化,帶給她巨大的不安。於是續集為萊莉的「腦內總部」增添了新角色,這次的重頭戲在代表焦慮感的阿焦(Anxiety)身上——她讓萊莉時時處在警戒狀態,悉心算計每個與人相處的小細節,只求讓事態往「最好的方向」發展。
我還記得,2015 年我被《腦筋急轉彎》深深地打動了,因為告別自信滿滿的人生階段、學會接受遺憾之美,懂得順勢和不強求,是我當時的課題。儘管我從來不是過度開朗的人,也沒有強烈的勝負心,但要學會接納悲傷、學習示弱,都是很深的課題。
2024 年的現在,我的職涯與新的身分已經上軌道數年,現在的我已經不需要——但其實更是「無暇」——去思考看待人生的樂觀與否,或有什麼遺憾了。對我來說,現在真正的課題,是在此起彼落、應接不暇的責任與機會與追趕⋯⋯中,根本無暇去想自己有什麼課題。
這或許,正是《腦筋急轉彎2》在全球大賣的原因吧。因為此時全世界所有人正忙得兜兜轉,不論是在專業上拼命燃燒自己,或在(如今以社群為主的)人際關係中不斷消耗和掏空內心,面對一個集體躁動、價值立場的差異越發懸殊、衝突越來越大的時代,每個人都活得喘不過氣的,能量繃緊。
在《腦筋急轉彎2》裡,阿焦急切(但又真誠)地表示:「我的任務,是為未來做好準備。」這樣必須睜亮雙眼,未雨綢繆,考慮一切不穩定的因子,做好承接各式意外的準備,正是我們從小被教導當一個負責任大人必須具備的能力。而且,實難否認這個必要性。但也因此,越是對當一個「對的大人」有責任感,越容易在這萬事萬物都難以捉摸、無法預料的世態中,陷入無窮盡的焦慮。
然而,焦慮真的會讓人好累,好累啊。
就在這兩年,明明面對的是自己喜歡的工作、甘願接受的工作量和壓力,卻長期感到疲憊不堪的此刻,《腦筋急轉彎2》來到我面前,讓我知道自己需要停下來,好好看一看自己了。這階段的我,焦慮的不是他人的眼光,而是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與精神)裡,照顧好在意的工作價值,照顧好在乎的人際意義,越是被珍惜的人、事、物相伴,越不想辜負這一切。
但我還有餘力,好好照顧自己嗎?
這也讓我想起九年前,在戲院看了四次《腦筋急轉彎》,直到最後一回,都仍然在片尾響起音符那一刻,流下欣慰的淚。一個電影系列能如此陪伴觀眾的生命,這不是藝術而已,這是珍貴的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