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的日子—《hence,》雜誌最新一期「斷訊人生」發刊!一起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

文|總編輯 彭永翔



在這樣一個過度情緒勞動的時代。

有時,我會拋下手機、闔上筆電,在午後在深夜,

走一條長長的路。

那可能是沿著河岸漫行,靜靜凝視水流流動的姿態與閃閃光影;那可能是晃遊在一個初見的街區,發現從庭院中探出的緬梔花正盛開,聽見熟悉回憶中的夏日蟬鳴讓過去重現,像是經歷一場時光旅行。每次的小小旅程,彷彿都有一個新的我出現,向原來的困惑與糾結道別,一切逐漸清澈。

現在想想,忘了是在何時遇見「情緒勞動」這個詞。它以「情緒」加「勞動」這兩個看似中性的詞彙,包裹了所有負面的動詞,回應著我們在生活、工作、線上、線下,面對各種雜訊時的無形壓力。

那些訊息,不止於網路上湧現的新聞/假新聞、社群中各種熱門話題的追逐競賽、不止於Line隨時跳出的工作訊息,亦不止於我們在線下生活中所有面對面的對話探詢與流言流轉。而這些訊息,在人人都可是自媒體的時代,以指數般的大量成長,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曾說的媒介即訊息,現在看來,或許也可說是使用者即訊息。

面對訊息洪流,我們仿若總是開機著,不斷接收。不小心滑到名人八卦新聞,等到回神,二十分鐘已消散;看著短影音笑啊笑的,放下手機時,沒想到一小時已蒸發。跳出Line訊息時,以研究生態度鑽研那微笑的emoji符號,隱含的是欣然接受或僅是淡淡鋪上的一層糖粉呢?生活雖不總是需要意義,也的確需要一些之於人生無重大使命的種種娛樂,生命的重量才能再輕盈些。但當這些雜訊大量佔據生活時,有時不禁在想,我們真的有過得更從容、更自在嗎?

這次《hence,》專訪了既是音樂創作者也是演員的李英宏,分享他是如何讓自己練習斷訊。(攝影|Rafael Wu)

那讓我有時羨慕著作家言叔夏寫的《沒有的生活》中所描繪的日子,縱使是在生活的暗面,於一切茫然不知如何前行的當下,仍享有著無可言喻的自由。這一期的封面故事《斷訊人生》,希望能邀請大家練習向雜訊們說再見,找回屬於自己的自由。跟著既是音樂創作者也是演員的李英宏慢慢散步,用身體去感受每一步,練習好好地做一件事;從攝影師陳敏佳的鏡頭,讓自己暫離塵囂,潛入他的淺山生活,看那狗、那樹、那山、那漂浮於攝影作品中的恬靜,作家蕭詒徽特地為了此次專題,啟動了「無限猴子定理企劃」的行動實驗,將自己放在南港的田舍櫥窗內進行11個小時的斷訊練習,在這段時間內,只能寫作、喝水、如廁,11小時內自由書寫內容的精華,將呈現於雜誌內容中。


攝影|陳敏佳

攝影師陳敏佳用相機描述在山中小屋的生活,我們也特別以攝影集的概念呈現。(攝影|陳敏佳)

「人類會過度去追求『專注於自己』,久了其實會很痛苦,若能偶而把『我』這件事抽掉,反而會覺得輕鬆、舒適。」插畫家鄭曉嶸在接受執行主編Peas專訪時的這段話,時不時的浮現於心中。如果能嘗試與雜訊保持適當距離,不全然投射於自身,理解不是事事都需走心,或許我們都能活得更純粹更自由。

插畫家鄭曉嶸。(攝影|Anebi Kuo)


《hence,》還邀請到料理作家比才與《新活水》總編輯/作家黃麗群一起上菜,各帶來了他們的拿手料理,看看你喜歡哪一道菜?(攝影|林科呈)

今日的台北有些風,不似往常悶蒸溽濕,葉羽飄動,微風輕觸,輕柔安撫著所有繁雜心緒,那是盆地之城偶而的溫柔與平靜,就像是HOUTH這次設計的封面,吹散了一切訊息,只留下自己。

沒有的日子也很好。

攝影|Kris Kang



註:此篇標題借自作家言叔夏《沒有的生活》。

  • # hence,雜誌
  • # 生活風格
  • # 產品推薦
  • # 藝文美學
  • # 文化探索
read more
相關推薦